中共政府应对金融危机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系统的全部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其中30%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约为14.4万亿元。经济学家分析指出,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投资效率奇差,大多是空头担保,具有制度性违约风险。6月23日,《华尔街日报》撰文《谁为中国不良贷款买单?》指出,这些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债务终将由长期以来承受重压的中国家庭买单。
地方债务的规模有多大?
文章指出,中国应对危机主要是利用银行贷款,而不是中央政府债务;其症结在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巨额投资基础设施的两年期间所欠下的债务。在其中许多贷款都很有可能变为坏账的情况下,到头来的成本还是会出现在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
所谓“地方融资平台”其实就是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向银行借款的机构。最近央行网站公布的《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透露,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省、市、县三级),较2008年末增长 25%以上。
2010年末银行系统的全部贷款余额为47.92万亿元,其中30%是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约为14.4万亿元,现已确定其中有2万亿到3万亿有违约风险。
地方债务有何特点?
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分析指出中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投资效率奇差,大多是空头担保,且具有制度性违约风险。
一、 投资效益奇差。据查,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真正能发挥效能的顶多只有35%,也就是说,15万亿债务中可能产生效益回收投资只有5.3万亿,其他的贷款都投在毫无效益的专案上,或经由贪腐和浪费流失。
二、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做担保的专案贷款大多是空头担保。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中,有大量没有现金流仅凭财政收入担保和还款的专案贷款,其信贷规模已远远超过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能够承载的能力,凡属地市一级的财政收入担保大多是空头担保,没有保障。
过去十余年来,土地出让金以及与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支柱。今年随着房地产价格下滑,许多地方已出现土地“滞销”的情况,严重威胁到地方的财政能力和地方融资平台的还款能力。
三、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有制度基础。首先,地方人民银行、银监局、商业银行都是依靠地方资源生存的,和地方政府、企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保 GDP增长,中共采取了用新泡沫掩盖旧泡沫的政策,它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盛行的政策基础。
中国的银行体系盈利主要来源是信贷规模无限扩张中的利差收益。信贷规模一放松,国内银行就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信贷规模无限扩张。在银根松动期间,不是企业如何申请向银行借钱,而是银行如何找到对像尽最大努力让更多的贷款放出去,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则成为商业银行放贷扩张的主要对象。这样的制度条件,无疑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迅速扩张的基础。
谁为中国不良贷款买单?
《华尔街日报》文章分析,中共政府不会任由其所控制的银行业银行陷入风雨飘摇的境地,必将继续维持高息差的存贷款利率;由于地方预算已然紧张,面临更高偿债成本的地方政府将不得不挤压公共服务方面的开支。
何清涟分析,中共政府将可能有两种情形应对地方融资平台造成的金融风险。第一种可能是地方政府及利益集团试图游说中央,要求放松宏观调控、结束紧缩性经济政策,让房地产市场再度狂飙。一旦中央再度放松银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加剧,并带来难以预料的严重的社会后果。
第二种可能是“漂白”和转嫁地方政府债务。据路透社消息,中国银监会、财政部及发改委拟于6月至9月期间处理2~3万亿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份债务转入数间新设立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将债务转入新设立的公司,将银行的帐面处理“干净”。这种做法属于债务“漂白”,并未解决任何问题。
而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则是把地方政府的巨额债务转嫁给购买地方政府债券的民众。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饥渴,很可能用高息利诱民众来购买,这只会造成银行存款搬家,导致银行的银根短缺,但并不能真正化解地方融资平台造成的巨大金融风险。
《华尔街日报》文章指出,可以肯定,长期以来承受重压的中国家庭将以某种形式为大多数地方债务买单。实际负利率给中国家庭储蓄造成的隐性税负眼下还没有告终的迹象。在受到政府和银行双重挤压的情况下,就不用指望中国家庭会购物消费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